徐方勤与建桥同成长


老同志夸奖他,能用心做事能办成事。

学生佩服他,能学会做人和做事。

企业老总相信他,能开辟校企合作新天地。

 2010年9月18日,学校举行建校10周年庆典。董事长周星增为24名第一代“建桥”人颁发“10年贡献奖”,其中就有徐方勤。

上台领奖时,徐方勤说,那是令他最为激动、最为感慨的时刻。10年前,学校刚刚兴建,百废待举,他还是个才出大学校门的“愣头青”;10年后,学校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他呢,也成了一个稳重干练的中层干部。

建桥的历史渗透着“徐方勤们”的汗水,“徐方勤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建桥这片土地。

“这小鬼,很用心的”

徐方勤是最早进校的一批青年教师,那是2000年。那时,现在的信息技术学院还叫计算机专业,徐方勤是该专业计算机机房的实验员。他年轻,愣得很,典型的毛头小子,经常可以听到专业主任汪燮华对他呵斥:“侬这只小鬼,又要吃头挞了是伐?”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当着徐方勤的面批评他很严厉,但背地里却惜才之情溢于言表。

那时,经常可以听到汪燮华说,这小鬼,知道用心去做事,就是有时候有点偷懒,要逼着他向前跑,有什么事情就叫他去做。于是,一些辅导员老师就拿着系主任的“尚方宝剑”去找徐方勤,要求他增加机房开放时间。他总是有求必应。

最终受益的,当然还是学生,他们成了机房的常客。徐方勤呢,也就成了学生们的课外指导教师。他会经常告诉辅导员老师,课余时哪些学生会经常往他那里跑,也会弄几套卷子让辅导员晚自习时带学生上他那里开小灶。有不少学生因此跟他交上了朋友,一些优秀学生毕业后还留校工作了,现在还有两个依然在他的机房里工作呢。

也许从那时候起就形成的惯例吧,徐方勤的身边总是围绕着一帮“小猴子们”。信息技术学院辅导员章连英老师用“小猴子”这个昵称,来称呼那些加盟徐方勤课外活动的学生。徐方勤经营着一个课外兴趣小组,起名为“Power Source”,主要指导学生进行软件开发训练,同时也承接一些小项目。在这个小组里,一帮“小猴子”跟着徐老师做项目,没白天没黑夜的,长了不少见识。

翁志闻是01级学生,人很聪敏,对专业也感兴趣,但就是不肯花时间学英语,学高数,偏科现象严重。徐方勤从辅导员那里听说了小翁的情况,便主动将他招募进了他的“Power Source”,指导小翁学习最新技术,承接最有挑战性的项目。小翁尝到了甜头,对“Power Source”的依恋越来越强烈,他喜欢上了这个兴趣小组。不料几个月后,徐方勤却向小翁下了通牒:如果你英语、高数还过不了关,就必须退出“Power Source”。一边下“通牒”,一边又找了几个队友与小翁组成学习小组,给他提供学习帮助。对小翁,徐方勤是用了心的,在他的“威逼利诱”下,小翁终于顺利毕业,而且成为微创公司的正式员工。好多年过去了,说到自己的组织沟通能力、项目实施经验和技术能力,翁志闻特别怀念徐方勤老师和他的“Power Source”。

 

“徐老师,很能侃的”

那一年,学校举办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徐方勤的课堂设在机房,讲的是网络原理与组网技术课。

讲台前的屏幕上,是一张网络拓扑图。徐方勤语速很慢,语调却很有力,他在教室里来回踱步,用很夸张的手势,边溜达边讲,很是老到。绝大部分学生都被他的讲课所吸引,很用心,也很投入。

忽然,徐方勤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只见一个学生耷拉下脑袋,有些走神。他不慌不忙地结束了一段讲课,悠悠地提出了一个问题,然后不紧不慢地走到那个学生面前,稍微提高一下嗓门,叫了一下这个学生的名字,又不疾不徐地重复了一下那个问题。看着这个学生茫然的眼神,徐方勤没有批评他,而是用另一种思路把刚才的问题重新讲了一遍。徐方勤这一招,给了那个学生一个面子,其他学生也从中得到举一反三的启示。原来,同一个目标可以由不同的路径来达到。

徐方勤这堂课很成功,这从学生的议论中听得出来。有的说,徐老师特能侃,上课也像侃大山,抑扬顿挫,听他的课是享受;有的说,徐老师挺能忽悠的,上学期我就被他忽悠得参加了一个项目,做得好辛苦,不过确实很受用;有的说,徐老师很严格的,上课迟到不让进教室,非要报告完了说明原因才能进教室,不过大家都不敢迟到,迟到要说原因,太麻烦;有的说,徐老师很宽松的,说错了、做错了都允许,课堂上允许犯错误……

那一年,徐方勤拿了个一等奖。

说起拿奖,还有一个奖不能不说,那就是国际微软办公软件核心技能(MOS)大赛的奖项,几乎每年都与徐方勤有缘。

2009年MOS大赛中国赛区的总决赛,赛场设在华东师范大学河西机房。这天一大早,各路选手就来到了集合点,徐方勤和他的那帮“小猴子”们却来晚了。据说,前一晚他们备战到深夜,有的学生直到凌晨4点才睡下。不过到底是年轻人,精力旺盛,看起来一个个还是精气神十足。倒是徐方勤,蔫得很,想来睡得也不多。比赛很快就开始了,一拨又一拨的选手进了赛场又出来,出了赛场又进去。这时,徐方勤的蔫劲没了,倒是像个陀螺似得转过来转过去,算计着哪几个学生能拿奖。下午是漫长的等待,等待成绩出炉。等待中,除了几个还处于亢奋状态的学生,其他的都打起了瞌睡。几个参赛学生围着徐老师热聊,说赛题,说赛前热身,也说起各自参赛的原因。一名学生说,徐老师太有煽动力了,去年我就是被他煽动的,只拿了个亚军,今年感觉能拿冠军。果然,那一年比赛,这帮“小猴子”们拿了2个冠军,3个亚军,3个季军。

“胖胖啊,够哥们的”

2000年的时候,徐方勤说是计算机机房的负责人,却总共也只管3个机房2个人。经过10多年建设,如今,信息技术学院已经拥有12间机房、5间实验室、1个计算机实验中心,管理机房的人员也由原来的二三人增加到如今的七八人。

这期间,徐方勤也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成长。先是由计算机机房负责人升任计算机实验中心主任,承担起信息技术学院的全部教学任务以及学校部分公共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考试任务。到了2011年下半年,学校在原信息技术系基础上,组建信息技术学院,徐方勤被任命为信息技术学院的教学副院长,担当起有着近1200名学生、40余名教职工的二级学院的全部教学工作。

工作担子越来越重,头衔也越来越多,徐方勤的体重却日见增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管他叫“胖胖”了。他的胖,是不是与他经常加班,经常加夜宵有关呢?同事们都很关心他。那天在学校班车上,大家聊起了“胖胖”。几个人东一句、西一句,拼凑成一个热心的、乐于助人的、勇于担当的徐方勤。信息技术学院那么多能人,徐方勤担任教学院长,没想到,他还挺有人缘,大家也都很服他。

有一年寒假,计算机房被盗,损失惨重。这与某机房管理员失职有关。当时,徐方勤是机房的负责人,他狠狠地批评了那个管理员。管理员很紧张,但万万没想到,关键时候站出来,替下属承担责任的,是徐方勤。事后,徐方勤负起了赔偿机器的责任、负起了接受处分的责任。说到此事,那个管理员总会说:这胖胖,够哥们儿。

张嗣萍教授原是信息技术系的副系主任,主管该系教学工作。说起徐方勤,这位老教授打开了话匣子。“徐方勤这个小家伙还是很不错的,尽管我离开信息系很多年了,已经不在原来的岗位上了,但徐方勤还是很尊重我,会很谦虚地向我讨教,我也就很乐意帮助他。” 张嗣萍说。徐方勤对已经离开岗位的老领导尚且如此,对仍在岗位上的老领导、老教师们的尊敬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当徐方勤走上领导岗位,老同志们都愿意帮助他、提点他、帮他补台。

徐方勤的以身作则,学院上上下下更是颇有口碑。接到紧急任务,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事情,带着相关人员一起加班,是他经常会做的事情。这个假期,学院要召开一次学科建设研讨会,他便带着学院的几个系主任,加了好几天的班,把会议安排得妥妥帖帖。当然,加班的客饭肯定是要徐方勤来买单了。上学期的“说专业”活动,他也是一样拉着系主任们一起加班,按进度完成了学院一级的“说专业”各项任务。说专业过程中,他还和学院的系主任们一起,找来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回学校“现身说法”,让所有的教师都大有收益。遇上一些涉及利益的事,徐方勤做得也很厚道。他事情做得不比别人少,但奖金一定拿得比别人少;与同事同时申报晋升副教授,但同事的论文不够,他就帮自己的竞争对手一起搞研究、发论文……

类似的故事有很多。在信息技术学院,年轻的徐方勤之所以能够把那么多有资历、有水平的教师团结在自己周围,这一个个故事便是个中答案。

 

“徐方勤,挺靠谱的”

近几年,随着学生就业压力日见增大,学生毕业后如何快速融入企业,也越来越加大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为此,对高校而言,一套教材,一份教案的关门教学,已很难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了。

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徐方勤看到,信息技术学院正面临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二是如何解决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完全脱节的问题,三是如何解决学生学了4年到企业依然要重新学起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引起了徐方勤的思考。如果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任务从哪里来?案例既不能是空想,也不能是假设,应当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真实性,案例的导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做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徐方勤认识了几家IT企业的老总。交谈中发现,他们有案例,有实施项目的经验,更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徐方勤不仅有心,而且用心。他很快把这些来自企业的案例,应用于教学之中——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通过“ARP中毒案例”讲授“ARP工作过程”;在《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通过“企业网地址规划案例”讲授“IP地址和子网划分”;在《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中,通过“VBA在OFFICE软件应用案例”讲授“WORD宏病毒攻击”……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来自企业的案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教学中学生被动参与的状况。

徐方勤尝到了甜头,他看到了企业在教学中的重大作用,他想从企业中榨出更多的“油水”。于是,他跟企业的几个老总经常沟通,邀请他们喝茶聊天,与他们成了好朋友。渐渐地,有一些企业成了学生暑期社会调查的定点企业,有一些企业承担了课程模块化教学中的企业模块化的教学,有一些企业经常来校为学生开设课外科技讲座,有一些企业还派人来校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

校企合作开辟出新天地,可是徐方勤并未满足。他想得更深:下一步,如何与企业进行更进一步的合作?如何让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来自生产实践的问题?如何将学生全部安排到与专业对口的岗位实习或就业……这些新问题,让他更加费心。

“与企业深度合作,必须围绕学科建设、围绕产学研合作模式展开。” 徐方勤说。现在,金道网络、紫越网络、大汉三通,还有企想、港讯等等,所有这些企业的老总都已经成为了信息技术学院的朋友。这些老总不约而同认为:徐方勤,挺靠谱的。“所以,他们都愿意与我们深度合作,愿意与我们共同培养学生,产学研合作之路会越走越宽广。”对此,徐方勤很有信心。

2010年,建桥学院通过了本科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评审,奠定了建桥学院新一轮发展的基础。同样是2010年,徐方勤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博士。无论风霜雪雨,建桥的发展、成长一如既往,“徐方勤们”应该也会继续随着建桥的脚步,大步向前。

 

 

 

发布时间:201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