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近日,学校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新闻学毕业生高佳丽带领其团队,凭融合创新的报道《独家VR互动视频!身临其境,海陆空全景围观平潭海峡公铁大桥》2020年度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二等奖,成为学校新闻学专业首位收获中国新闻奖殊荣的毕业生。


高佳丽(右一)


高佳丽及其海博TV创作团队,通过VR互动视频的传播技术,对世界最长的跨海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的建成通车进行新闻报道。通过第一视角,从海、陆、空、高铁四个场景720度全景纪录了大桥的全貌。福建海事局、南昌铁路局、平潭相关政府新媒体都参与了推广,在全网互动次数超过50万。

据悉,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每年评选一次。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46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5件,一等奖67件,二等奖104件,三等奖170件。

 

扫码全景观看VR互动视频

 

 

记者: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 王常钰

本科毕业后,不断追求卓越。202111月,新闻传播学院2015届新闻学专业优秀毕业生——高佳丽,带领团队以作品《独家VR互动视频!身临其境,海陆空全景围观平潭海峡公铁大桥》荣获2020年度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二等奖,成为我校新闻学专业首位收获中国新闻奖殊荣的毕业生。


图为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证书

 

从确定选题到完成作品,只有一周不到的时间,非常紧迫。高佳丽坦言,作品并未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由于拍摄期间平潭多阴天,天空灰蒙蒙,海水也不够蓝,画面呈现感略差。她认为此次能获奖的最大原因在于题材上的优势、技术上的创新以及一份好运气。

 

融合创新报道,选题是关键创意要求

图为在颁奖典礼受奖(前排右二)

这次融合创新报道聚焦的平潭海峡公铁大桥2020年12月26日正式通车,是高佳丽家乡的一座世界级超级工程。大桥不仅是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也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公铁两用大桥,创造了许多工程奇迹,气势雄伟、建造难度极大。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建成并通车后,福州至平潭形成半小时生活圈经济圈,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跨越海峡来到平潭创业,平潭台湾创业园已签约入驻台资企业226家,这座大桥让平潭的两岸间通道效应几何级倍增,为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再添动力。在2035年福州一台北铁路通车的远景规划背景下,祖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的一段铁路大桥通车,备受国人关注。

此次独家VR视频报道视角丰富,在海、陆、空、高铁四个场景,从机长、船长、动车司机等角色代入,受众通过H5制作的VR视频互动,可以身临其境体验一次机长、船长、动车司机……感受大桥英姿和建设难度。体验感强,趣味性十足,使观众产生对大桥全貌的全景式、差异化观赏体验,报道手法新颖制作技术难度大作品互动性强,该独家VR互动视频在当天大桥通车新闻刷屏福建人朋友圈的同时推出,时效性强,大家纷纷表达了对这种全景视频新技术运用的惊奇,获得大量转发和好评。

 

 

如果拍得不够好,一定是离得不够近

都说好事多磨,好作品也是经过不断的打磨才出来的。此次作品的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跟相关部门沟通到取景拍摄,困难重重。

作品需要展现海、陆、空、高铁四种角度下看大桥,涉及多单位,时间短,协调难度大。为了让受众能够身临其境体验大桥的雄伟,以及了解大桥的建设难度,高佳丽和团队提前策划准备,联系了中国铁建大桥局、福建海事局、南昌铁路局、福建省交警总队、平潭宣传部、平潭公安局等有关单位部门。在有限时间内,经过多次拜访,各方协调,通过努力得到各单位支持,得以在动车驾驶室、轮船甲板上、航拍机上以及小汽车车顶上安装上VR全景摄像机,通过第一视角,从海、陆、空、高铁四个场景720度全景记录了大桥的全貌。

图为作品选图

天气恶劣、信号弱、不可逆的风浪因素加大了拍摄难度。这座大桥建在世界三大魔鬼海域世界三大风口之上,这里风浪极大,据不完全统计,一年里大风天气超过300天,风力平均在六级以上,而一般情况下,上海临港地区在风力最强的时候也只达到了六级。

海、陆、空、高铁看大桥,除了高铁拍摄外,海、陆、空三个角度看大桥都需要无人机设备在空中进行航拍。无人机期间多次遭遇大风导致飞不起来,或者飞起来就被强风打下来。团队反复调试设备,有时候还遇到信号弱,频频机,多次失败后,心态都要崩了,差点放弃。但还是选择重拾信心,从外地调换了更大的无人机过来,直到能在大风中飞起来正常拍摄,前后折腾了三四次。风大,成了这次创作过程中的最大难点。

图为高佳丽工作时照片

 

拍摄过程中,让高佳丽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实习记者晕船。很多实习记者都以为当记者只需要写好稿子,没想到还要学会:不晕船。海上看大桥是需要坐船出海,看似好玩,但当时轮船出海后,不巧就遭遇风浪袭击,船身摇晃十分剧烈,有时候还会不停回旋,实习记者当下就被晃到头晕目眩,晕船厉害。

她说,当记者不仅要具备非常多的技能,做一个全能型的记者,还不能太矫情,更不能太娇气作为党龄近10年的90后新闻工作者,高佳丽在新闻宣传报道一线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守新闻舆论主战场,恪尽职守,勇于担当,始终冲在抗击疫情、抗击台风暴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宣传报道等急难险重任务的最前线。从机场通航到高铁通车,从田间地头到深山孤岛,从台风暴雨到突发事件,深入基层采访,也要报道重大主题主线报道以及重要时政活动......

这些年,高佳丽经历出海上船入舰,钻桥洞地洞,进军营下工地,走村入户......有时还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她几乎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以最快的速度把最真实的新闻呈现给观众。如果你拍的不够好,那一定是你离的不够近。高佳丽说,一位记者,脚下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笔下有多少真情,报道就有多少力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协作很重要

图为高佳丽工作采访时照片

工作这几年,高佳丽感触最深的就是团队协作很重要。一个人的力量很单薄,要有团队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此次作品就是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一起协作,一环扣一环才最终呈现的结果,这个荣誉是属于大家的。

呈现出来的作品,整个宣传报道都采用了VR视频的方式,并在其中加入大桥的相关建设数据。网友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切换角色进行体验,也可以通过VR眼镜观看,身临其境。作品所呈现的震撼效果背后,是团队各尽其长的协作分工的成果。团队中,高佳丽主笔撰写稿子,她的角色是编导,需要负责前期策划、查找资料、踩点、沟通协调等。擅长拍摄的同事充当摄像,懂得VR技术处理、剪辑包装的同事负责作品后期。

每一个展示角度,都是和好几个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协调的结果。高佳丽说,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会写好一篇稿件,还要学会怎么去与人沟通交流,学会沟通是写好一篇稿件的前提。

 

 

主动奔赴一线采访,记录疫情时代

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的六年里,2020年初的疫情报道成了高佳丽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

2020年大年初一,接到单位领导突然通知,她马上返回到工作岗位。那时的群众对疫情有一种未知的恐惧,大部分人不敢出门,高佳丽却什么也没想,主动请愿,写下人生中第一份请战书,奔跑在抗疫一线。一个人拿着手机跑遍了福建省各大医院,做了很多疫情相关的新闻报道。

图为高佳丽的请战书

那时真的没有觉得这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只是最纯粹地想,自己是一名记者,应该奔赴一线,将前线最真实的新闻传递回来,告诉大家。这是我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本职工作。高佳丽向记者说道。

然而在疫情严峻时期,高佳丽的勇往直前,却遭到一些周围担心她总往医院跑,把病毒带回来传染身边人的不理解。高佳丽回忆时表示,当时是有些难过,自己在前线奋不顾身,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带着这份不被理解,疫情期间,她主动担当,不畏艰险,连续作战,始终冲锋坚守在报道一线,奔走在各大医院、社区,通过镜头捕捉各个岗位的感人瞬间,用话筒告知最新防控知识,用画面重现新闻现场,冷静、真实、客观地记录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为打赢战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

图为高佳丽获最美奋斗者证书

在采访闲暇之余,高佳丽与医护工作者聊天了解到,众多医护工作者们其实并不是因为援鄂的行为伟大而选择逆行,而是认为救死扶伤就是作为医生的本职工作。记者和医生一样,我们并没有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么伟大,大家都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好本职工作。

 

感恩母校,寄语学弟学妹不断超越

感恩、回报、爱心、责任是母校校训,感恩在第一位。高佳丽表示,无论走到哪,做人一定要学会感恩,这是最重要的。在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下,她对新闻行业有了更加全面且清晰的认识,并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职业方向。

大学期间,刘伟山老师和贾存忠老师两位辅导员对我帮助很大,还有很多专业课老师,非常感谢每一位老师,给我很多的鞭策、鼓励、支持、帮助。

在人生道路上,高佳丽一直在不断鞭策自己,奋斗拼搏,想努力成为有信仰、有梦想、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

高佳丽说,这次获奖只是一个开始,并不代表结束。自己仍然要继续努力,踏踏实实走好今后的每一步,不断探索、学习,创作优秀的新闻作品。新闻人,一直在路上。

具备清醒的自知,勇敢的选择,无悔的担当。制定阶段目标,不与他人相比,不断超越自己

 

 


发布时间: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