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学生出去要有底气”——记原机电工程系主任李世基教授


人物简历

李世基,男,1941年4月生,重庆市人,无党派群众,教授。1964年8月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专业(五年制本科),1964年9月— 1993年8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任教,1986年—1987年,通过国家水平考试赴前苏联白俄罗斯工学院作高级访问学者,研修工业机器人;1994年9月— 2006年9月上海开放大学机电系任教;2003年3月—2011年3月上海建桥学院机电工程系任教,任机电工程系主任。长期从事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获上海市和国家优秀新产品重要贡献奖、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学仪器奖、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上海市育才奖等。主要著作有《微机与可编程控制器》(主编),《可编程控制器程序设计》(著者),《工业机器人操作手及采用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单元设计》(译著)。上海市政府专家库专家,上海市教委高级职称评委。

 

 

李世基教授和黄清云校长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时期的老同事,在“四人帮”倒台,文革结束后的八十年代,一起完成过二工大机械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创建了工程师(新技术)进修斑,完成了专升本及本科的教学升级。

建桥学院筹建初期,举办方就有办大学的雄心和设想,请黄校长主持,多次召开各专业各学科教师的座谈会,多方听取建议,最后根据上海的实际状况,决定先办文科专业,再办工科。2003年3月,建桥学院已初具规模,李老师接受了黄校长的邀请,着手筹建建桥机电工程系。

 

筹建初期,除规划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之外,最困难的事是引进人才。李老师说,“主要精力都花在找人上了”。从各高校现职人员中请专业教师来民办学校任专职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承担不起教学的重担,李老师只好先从社交圈中寻找,他想到了自己的高中同学、好友李显荣高工。

毕业于成都工学院的李显荣1965年被分配到上海工程机械厂,文革中该厂内迁至湖南常德,规模也扩展到万人以上,李显荣曾任该厂工程研究所所长、总设计师、上海分厂技术厂长等职,他主持研制成功的45吨汽车吊获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退休后家住上海松江,被大型私企“龙工”集团请去主事。李老师就跑到松江“游说”,劝说李显荣 “你还是应该教书,培养些学生”。当时因为家离建桥学院路太远,李显荣没有答应。后经李老师多次登门邀请,鉴于长期的友谊,李显荣终于答应来建桥执教。

第二位也是具有企业从业背景的高工魏苏宁,毕业于重庆大学无线电系自控专业,曾在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从事技术工作30余年,熟习机床电气,参加过机床数控改造,还有很强的行政管理经验和公关能力。第三位是蒋忠理,蒋忠理曾在上海外语职业学院任教,在上海交大完成研究生学历,积极肯干,勇于承担教学工作,且熟悉专科类学生的特点。第四位是曾任上海机床公司组合夹具装配室主任的陈峰,熟习各种机床的加工工艺及工装夹具、机床的保养维护,是六十年代上海有名的航模制作者之一,陈峰当时还在给一家美国公司做顾问,被“挖”到建桥后美国公司又挽留他多留了两个月才完成工作衔接。第四位是毕业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广州白云学院教数控的青年教师张云玲,曾带领学生在广东的历次数控技能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接着,专攻构件优化设计的上海交大罗中华博士也来了。到此,建桥机电系教学团队的“骨架”己搭成。

在后来的发展中,西北工业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孙建华硕士,上海电大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杨洁浩,徐州中国矿大的马良河博士,上海大学的郭华硕士(后在建桥工作时完成博士学业),天津大学的王丽萍硕士,四川大学的王冬梅博士,顾汝淮工程师,楼纪国、吴元生、蔡文全高工等先后加入了教师行列。当大部分机床安装调试好后,李老师又从上海机床厂引进了四名骨干技工姚忠勤、严琪、顾琪、叶建强,长期从事工具、刀具及材料等杂件管理的专业人才钱珊珊,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电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刘永峰、秦旭东、陈晓凯, 上海工业学校的路文海、朱颖军、钱俊等十名数控专业的毕业生,重庆大学的三位在读博士李宁等也来建桥教学实习半年,还有武汉工业大学的退休教授李家启、李中年¼¼一时间,机电系人才济济,生气蓬勃,高学历“双师型”人才占了一半多,师资队伍特色鲜明。

 

 

李老师在制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科设置和教学计划时,就把专本科作了整体考虑,头三年专本科的课程设置中都引进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和伺服驱动技术,教学要求基本一致,只在具体的专业方向上作局部调整,第四年再加强本科专业方向的技术能力。整个团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按自主设计,能买部件就不买整机、自己组装节省开支的原则,建成了CAD/CAM实训室、PLC实训室、电机与伺服驱动实验实训室、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实验室、液压气动技术实验室、金工实训室、数控系统实验实训室、数控机床典型功能部件与教学模型实验室、综合创新实验室等9个实验室,其中液压实验装置和PCL实验系统全部是自制的。

李老师常说,“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干出来的,我们有一个好团队。”他没有教授的架子,待人真诚随和,在他的带领下,机电系组成了一个亲如家人的团队。用陈峰的话说,“大家坦诚相待,说话诚恳,相处融洽,从来不担心因为讲错话而得罪人,默契到一个眼神就能理解对方的意思。”

2003年,国家为了促进全国数控技术的发展提高,高教部、科技部、财政部、机械工业部、国防科工委等六部委联合在全国设立30多个“国家示范性数控技术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推广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上海只分到二个点,即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上海工业学校。当时二工大觉得该项目与学校发展方向不符,要放弃这个机会,后在建桥学院的积极争取下,转由建桥顶替申报。因为建桥是民办高校,具体此项目操作的高教部对此心存疑虑,对此进行了严格审查,李老师还专程到北京,通过了专家质询,最后得到了国家800万元数控设备的基地建设基金。

在具体筹建过程中,李老师遇到最大的问题是高教部统一采购的设备清单不能满足上海地区的环境和建桥机电系的教学要求,就自主拟定了一个约1000万元的设备购买清单,除了要求全部采用正规机床厂生产的数控机床外,还要购置高精度三坐标测量仪等。这违反了主办方的基本规则, 高教部部长助理陈吉红博士为此来建桥调研,李老师陪他参观了在建的各个专业实验室,介绍了建桥办学理念、实验室和数控培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学生将要面对的社会环境及民办工科的艰难,李老师诚恳地说,“我们的学生出去面对的大都是合资企业和进口机床,如果都用教学型机床进行培训,那他们走出校门面对现场会缺乏动手的底气,很难找工作,如果学生没有出路,学校是要垮掉的。”经过一天的深入交流,得到了陈博士的谅解,同意作为个例处理。

为了购买国际领先的日本MAZAK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李老师与位于外高桥保税区内的日本马扎克机床办事处交往联系了近一年,最初报价五轴联动铣削中心500万元一台,五轴联动车削中心400万元一台,最后,以只购裸机的方式用了不到400万元购买了上述两台。后来,这两台机床在张云玲老师的操作下使建桥基地牢固地保持了在国内高校培训基地中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再经半年多艰苦的努力,机电系如期完成了上海建桥学院国家开放性数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并与实验室系统无缝结合,使数控培训基地展现出钳工,金工工艺,工装夹具,数控加工及CAD/CAM实训室,三坐标测量四大功能块,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并立即投入教学使用,项目验收时,获得六部委验收专家组高度评价,专家们尤其对由仪表机床组成的金属切削加工工艺板块大加赞赏——作为数控机床加工操作的高级技术人员必须要懂得、要精通根据工件不同材料和精度、表面粗糙度的要求设置数控机床的主轴转数、走刀量、吃刀深度、走刀次数、选用何种型号参数刀具等技术参数,而这些知识必须在机床上经过车、铣、钻、刨、磨等严格的实训才能获得,而用仪表机床在资金、场地、能源、毛胚耗材及刀具消耗、学生安全性上的优点显而易见——验收的专家们说,好多学校都只把教学重点放在数控编程和机床的基础操作上,忽略了这一重要的基础环节。当天的验收会后,财政部一位女专家悄悄问李老师,“你们的确做得好!不过,按规定,拨款10%学校可以用作劳务费,你们报表上没有劳务费这一项,真的一分钱都没用过吗?”李老师答道,“确实没用”。她感慨地说,“全国没有一个学校能做到像你们这样!”

非但没有劳务费,甚至在实验室和基地筹建期间,因为设备进校的时间不固定,需要及时接收、检验、安装、调试,李老师陪同李显荣,陈峰、魏苏宁、罗中华、蒋忠理等人还自掏腰包租房,在学校教师公寓里住了近一年时间。

基地项目验收后,机电系又得到了政府主动下拨的210万元奖励基金,用于基地第二期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他们购买的所有数控机床至今没有一台报损而且还升值了(其它基地的教学型机床大都报损或更新了),尤其是那两台MAZAK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还“身价”倍增。

在申报本科时,机电系的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得到了市教委、教育部本科教学评审专家组的充分肯定,顺利地获得了机电专业的办学资格。2004年招收机电专业专科学生4个班149人,专科第一届学生还未毕业(第三学年)时,建桥就获得了机电专业的本科办学资格,2006年即招收了本科两个班87名学生,这在全国民办大学中是没有先例的。

 

 

作为系主任,李老师主张“无为而治”,全方位开放,他只管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教师聘任、上传下达,具体教学安排、教学秩序管理都由系教学秘书负责调度指挥(教务处先后派驻的三位教学秘书朱燕霞、朱严林、沈伊鹂都有极强的工作能力),系主任带头服从、执行。李老师尊重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每门课的教材都和任课教师商量后由任课教师选用,考试考查的方式都由任课教师决定。他对年轻教师也一视同仁,从不指手划脚,尽可能给大家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爱好。在李老师的积极倡导下,机电系的教师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或承担“上海市优秀科研专项基金”项目,或在职称职务等方面很快得到了提升与发展,如留校的专科优秀毕业生李晶,在担任系教学秘书和部分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并获得了上海市高级技师证书;张云玲、夏雨、沈伊鹂、刘永峰都取得了硕士学位,郭华完成了博士学历,张云玲、夏雨、蒋忠理取得了副教授职称,罗中华晋升为教授。

50多年的教书生涯中,李老师先后上过15门课程,他备课时先把各门课当时能买到或找到的不同版本同类教材都看一遍,拿一支粉笔和一页提纲就能站上讲台,尽管口音不标准,其内容还是很能吸引学生。在建桥,李老师给学生上《机械制造测试技术基础》和《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两门课程,自编教材“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程序设计”获评上海市精品课程。

据程烜梵、李晶等毕业生回忆说,李老师上课有“趣”、“活”、“实”三个特点:他善于调动课堂气氛,语言风趣生动,一语中的,经常把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出来,让学生很快理解。他通过课程内容构架起激发潜能、教学相长的平台,散发创新活力。上《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程序设计》课时,几乎每节课都有师生共同讨论设计技巧的例子,大多数举例都有三种以上的不同设计方法。李老师的课堂讲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训练扎实。

2006年夏,04级学生程烜梵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海选拔赛中获第一名,将代表上海队参加大赛。在上海夺冠后,程烜梵心有顾虑,他觉得赴京参赛能否拿到好名次没把握,但因为备战赛事必须参加封闭式集训而拉下功课却是实实在在的损失,家长也有类似想法。李老师就与张云玲老师一起家访。他说,参加比赛如果拿到好成绩好名次,对程烜梵今后发展很有利;如果担心因为参赛影响学习,他会课外帮助补习。后在李老师们的激励、帮助下,程烜梵积极参加集训并赴京参赛,在全国500多名参赛选手中,获得了第19名的好成绩。毕业后,程烜梵应聘进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现在已是热气机事业部制造中心副主任(副处级)。

在李老师与同事们的努力下,一批批学生在全国、上海市数控技能大赛上频频获奖,一批批入学分数偏低的学生被培养成为企业争相聘用的“香饽饽”,历届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

(李文、何羽供稿)


发布时间: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