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变化,学习是永恒的 ——记原常务副校长张家钰教授

张家钰,男,19475月生,上海市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授。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本科),1981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硕士研究生)。1968年至1972年,先后在部队、农村锻炼。19721978年,河南省信阳地区农业学校教师,机修厂技术员。1981年至2006年,东华大学教师、机械制造教研室副主任、机械工程系副主任、校教务处处长、校党委委员、校长助理兼研究生部主任。2006年起,历任上海建桥学院校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副校长兼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常务副校长、董事。社会兼职有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等。

 


2006年前后,上海10所新建本科院校陆续进入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阶段。各新升本高校都在四处物色、引进这方面的专家。张家钰,原东华大学校长助理兼研究生部主任,又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有着近30年本科教学和领导经验,快到退休年龄的他自然成了多所高校紧追的“老法师”。

2007年,张家钰应黄清云校长邀请,担任校长助理兼教务处长。前期他已在建桥工作一段时间了。有次遇到某公办高校校长,对方还念念不忘想“挖”他,“别在建桥干了,到我这里来!”张家钰笑道,“我是想干事的人。公办高校那种模式,我已经领教过了,我都干了几十年了。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我没接触过,我想试试看,把我在公办模式下没做成的事在民办模式下做成功!”看张家钰口气这么坚决,对方只好放手了。

 

话虽这么说,同时也有黄清云校长放手让他去干,但张家钰来建桥的第一年,“老法师”还是认认真真当起了“小学生”。为什么?他固有的那套思维模式在建桥切切实实碰到了新问题。

20069月,建桥学院第一批本科新生入学。自此,学校进入了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的新格局。办学思想怎样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需要?教、学、管各方面工作又如何同步跟进?所有这些问题都亟待在全校教职工中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步调。一场有关办学思想与文化理念方面的大讨论活动就此拉开序幕。大讨论自20069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2007年初。期间,学校推出三场辅导报告,张家钰主讲关于本科教育的报告。

时至今日,张家钰回忆道,那次做报告时讲得头头是道,那都是纯理论。实际上当年他是在不断学习、研究,深入了解建桥,做思路上的大调整。

首先是根据生源实际情况调整思路。起初,他与副处长何仁龙对建桥学生的生源特点、学习的基础没有充分估计,用的还是公办重点高校那套管理制度和课程体系,重点高校的学习规定都很严格,教学定位是厚基础、薄专业,学生几门课考不及格就要留级。但在建桥一个学期试下来,就发现行不通。尽管建桥第一届招收的703名本科生,与其他新升本高校的生源相比,还是不错的,但也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么严格的管理制度。建桥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将来是到一线的工程师、管理师。张家钰大学毕业后曾在河南省信阳地区做过机修厂技术员,有一线工作的实际经验与感受,深知一线的工程师、管理师现场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技术问题。所以学生一定要在学校加强实践能力,将来才可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定位必然带来课程体系的调整、教学模式的改变。

根据师资队伍实际情况调整思路。公办学校的教师都是聘任制,全年任务包干。在建桥,张家钰要求老师下课后留校答疑、辅导学生,老师说,“做事没问题,但这算多少工作量呢?”张家钰起先对这一点也很不习惯,觉得有的老师太计较了,后来想想这又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建桥好多老师都是兼职的,按课时费计酬的,平时上完课就走人。要人家多做工作总得尊重人家的劳动吧……

可以说,2007年一整个学年,张家钰都是在做调整,不断吸收消化理论,使之转变成行得通的现实举措。搞本科他是“轻车熟路”,但怎样把一所专科院校转变为本科,确实是一项体系繁杂的工程,远不是学制延长与课程叠加那么简单。由专科教育过渡到本科教育,需要在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2007226日,黄清云校长主持召开系、部门负责人会议,把张家钰提出的“定好位、入主流、重质量、创特色”确定为学校“十一五”转型期的工作方针。“定好位”,就是要求各项工作都要在“本科、高职、民办”的定位框架中进行;“入主流”,就是要规范办学,努力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重质量”,就是要以“育人”为中心,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创特色”就是要充分发挥民办高校体制机制优势,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和学科特色。

围绕着建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张家钰着重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强了学生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他设计了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四位一体”的模式,每学期都安排两周的集中实践环节。刚来的时候,他发现所有的实验室都集中在七号楼实验实训中心,由学校统管。他认为这样不合适,因为所有的实习实验实训都是跟着专业走的,都是课程的一部分,实习、实验、实训课程内容怎样设计,这些实验怎么做,谁来指导,都是靠专业主任带领自己的专业老师来实现的。于是他把实训中心拆分到各个系里,每个系相应成立自己的实验实训中心。所有的设备经费申请前,申请人先要讲清楚,开什么实验做什么实践项目,然后才能投入。一学期后检查验收,查看所有的实验报告及数据,确保投入精打细算,投下钱见到效益。

学校质量的保证,资源建设里除了实验室,很重要的就是课程资源。课程是抓好教学建设最基本的单元。张家钰推出了课程建设的“四个一”工程,即一个课程负责人、一个大纲、一本合适的教材和一套好的教学方法,花了三年多时间,分批建设完成120余门主干课程。

当时还面临一个难题:学校办在康桥,离市区较远,老师上完课以后就走了,学生有问题怎么办?张家钰认为,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远非全部,应该拓展出去。在互联网时代,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出来,整个学习方式都要转变。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他又启动了基于网络的课程中心建设,要求老师把课程及相关资料都链接到课程中心上,要求学生积极上网持续学习、拓展学习。同时,课程中心还是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提问,老师解答。到2013年迎接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的时候,课程中心已有300多门课程。

从总体上说,“十一五”期间的5年,学校多次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活动,每年都召开教学工作会议,通过思想碰撞、经验交流,逐渐转变了全校的教学观念,形成“为学生提供合适教育”的教学观,从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合作办学等方面,把“育人是根本,中心是教学”这样的办学观落到了实处。2010年,建桥顺利获得了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

 

20103月至7月学校召开了第八次教学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在总结4年来建桥本科教学经验得失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基本内涵和培养过程特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开启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序幕。

时任副校长的张家钰在会上明确提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树立两个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改革的路径是实施三个优化:优化课程体系(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优化教学过程(解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优化评价方式(解决的是“怎么考”的问题)。改革的重点,一是在管、文、工学科门类中各选1-2个专业进行改革试点,逐步形成有建桥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通过实施“三个优化”,推进整个面上的改革;三是在全部教学工作中明确“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改革是核心,监控是保障”这样的思想认识。在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不强调学科本位,而是要面向社会,以学科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需求为导向,真正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那种“重学科知识体系,轻社会需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科知识生产,轻学科知识应用”的倾向,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衔接。

在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后的两年间,学校围绕“三优化”先后开展了“说课”和“说专业”活动。2010年秋的“说课”,其载体是课程或课程群,内容是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考,方式是人人参与、共同研讨、形成共识。2011年秋的“说专业”,重在研讨专业的顶层设计和建设思路,形成有亮点、可操作的改革设计及改进措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为学生提供能够适应需求、适应变化、适应发展的本科教育。这两项活动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1年,学校还设立了素质拓展学分制。张家钰认为,学生在第一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大量的学习要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拓展延伸。以前对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没有明确要求,没有组织,没有规范,现在要把学生课外时间管理起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做一些事(如考取技能证书等),来获得学分。

201210月,学校启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大讨论活动,为期一学年。目的是进一步深化以“三优化”为主导的教学改革,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对课程教学改革做出新的探索和突破。张家钰强调,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一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二是明确教学的目的不在“教”而在“学”。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注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前是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现在是学生学习为中心,处处都是课堂……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不断夯实、做强本科,2013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这标志着建桥已从一所专科院校真正转变为合格的本科高校,完成了第一次转型。之后召开的第九次教学工作会议主题是“共识、改革、发展”。共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形成共识。改革,就是要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目的是为了建桥进一步发展。以此作为对合格评估以后落实整改的举措。


2014年以来,学校开始了第二次转型。期间,张家钰做了最大的一件事是,设计并主持实施了卓越建桥计划。

卓越建桥计划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综合改革计划,其理念是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以课程面、教师面、学生面、全校面四个层面为抓手,统领全校工作,通过专业课程、学生服务、师资建设、质量管理四大关键要素优先改革,引领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建桥建设国内一流民办高校的具体行动方案,根据先易后难,先建章立制后试点推开的原则,连年实施下来,建桥的应用型本科内涵不断彰显。

“卓越建桥计划”的创新之处在于,有一套结构化、精准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OBEISO9001两项工具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闭环改善,围绕本科人才培养“五个度”,优先改革“四要素”,确保转型出成效。实施“卓越建桥计划”之后,社会需求适应度上升,培养目标达成度提高,办学条件保障度提升,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度增强,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提升。“卓越建桥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改革经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大学治理、高校质量管理、高校德育等领域都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

真正要把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变成有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必由之路。与“卓越建桥计划”实施同步,一批代表前沿方向的新项目、大项目先后引进建桥,落地开花,如,20154月,建桥学院携手中兴通讯,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合作组建“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基地开展高校人才培养及科研新模式,并通过企业研发项目走进校园模式,实现科研创新工作的体制与机制创新。20171月,建桥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17所“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之一,也是上海市唯一入选的试点院校,获批试点后,建桥完成“智能制造实习工厂”“智能控制实验中心”“智能制造应用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输送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

201610月,由于年龄原因,张家钰不再担任副校长职务,主要管两件事,一是协助抓好本科审核评估工作,二是建立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眼下,这两件事都顺利完成了,他笑呵呵地说,“今后我只担任顾问,这下可轻松多了。”

张家钰最大的特点是不断学习,不断有新的想法冒出来。他说,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人工智能条件下的教育,科学技术巨变的时代也促使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学习不研究,肯定做不好工作。特别是当老师的,从事教育工作的,一定要不断学习新东西,千万不能满足于原来的知识体系。应对变化,唯有学习是永恒的。(何羽整理)


张家钰生活照


发布时间:202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