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巍:学生努力是我最大的骄傲

事迹简介:

  张巍,上海建桥学院学生处副处长,校团委书记,来到建桥工作十一年,一直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其还通过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品牌项目,搭建繁荣校园文化的服务平台;把志愿者活动项目作为学生会活动的载体,来大力开展扶持;把专业兴趣小组规范地纳入社团体系,以点带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2010年获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荣获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2014年其指导的上海科技馆雷锋志愿者服务队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2014年获上海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2016年获上海市优秀共青团干部、上海市育才奖。


建桥报 :您毕业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相差很多,您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张巍: 我99年进入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习,大一参加了学生会,成为学生干部,后当选学生会主席。在老师带领下我四年一直从事服务学生的工作,其中老师无私奉献、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深深吸引并感动着我,让我深深热爱上这项工作,这些经历也触动我想要继续为学生服务,所以毕业后我参加学校应聘,进入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分团委工作了两年,05年来到了建桥。

虽然我学的是工科,但我从事的首个工作就是辅导员和团学的工作,所以这个工作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建桥报:您为什么会来到建桥?

张巍:起初我想来到一个更大的城市吧,也面试了几所高校,我们学校整体规模和校园文化都很好,让我很愿意加入到这个团队中,为学生服务。

后来我通过面试加入了建桥,因为我非常热衷也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想把我的知识和经验分享出来,共同为校园文化等做贡献。

建桥报:您获得了五四青年奖章等诸多奖项,这次又获得了育才奖,您认为促成自己成为优秀教师的原因是什么?

张巍:我坚持从事学生工作已近15年,在团学、学生工作岗位上,始终如一地每天和学生们在一起,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

尤其是秉承着建桥校训“感恩,回报,爱心,责任”,我们通过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通过学雷锋活动、通过志愿服务这种载体,来开展类似的活动,带出了一些优秀的品牌——比如,我们上海科技馆志愿者项目连续11年获得了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同时也是科技馆15周年的服务先进集体。我校的科技馆志愿服务队,雷锋服务总队获得了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

其中上海科技馆志愿者的项目是我从05年来到建桥开始着手筹建的,至今坚持近11年了。而且今年,雷锋志愿总队荣获了全国先进集体,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这些荣誉的取得也是学生一起参与、我从中指导的成果——我们结合了校训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我也积极组织、参与、策划到其中,从而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

建桥报:和学生一起参与的工作,哪些经历给您带来比较深的影响?

张巍:世博志愿者的经历令我印象深刻。世博会期间,我们的志愿者从早上6点出发,晚上将近10点才能回来,连续坚持了三个月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这段时间的工作非常辛苦,但难得的是大家都不曾抱怨过,像这种场景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校团委学生会整体承担了15周年校庆庆典的大型活动,从我们组建学生团队、开展“头脑风暴”,从早到晚一直探讨,修改、制作、通过方案,到最后呈现出一场精彩纷呈的15周年庆典晚会,给校内外的专家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这是同学们共同努力的成果,令人难忘。

建桥报:您除学生处工作外,还负责校团学工作,工作如此忙碌您如何协调家庭与工作二者关系?

张巍:说到忙碌,就要提到有一段时期校团委就只有一个人,当时我就独自坚持,逐渐学会将各项工作任务按重要性分为几个层次,紧急的、不紧急的、重要的等等。我也曾开玩笑地说过,上班就像是门诊医生出诊,这里有一个活动要筹备、那里有一个会议要参与,从中我就慢慢学会了合理分配,把工作一一安排好。

在做好工作之余,我会利用空余时间比如周末、假期,尽量多陪陪家人孩子,但实际上要真正做到平衡实属不易,因为只要学生在学校、学生有什么活动,我们就必须坚守在岗位“第一线”,这势必会影响到私人时间。但我很愿意有这样的付出,并且在这种付出中感受到快乐。比如,某个活动方案得到学校认可,学生们高兴,我也会为之感到欣慰,这就是在工作中找寻到快乐。

建桥报:您工作中取得了很多成绩,到学校时您是否遇到过“水土不服”?工作中是否遇到困难?怎么克服的?

张巍:建桥和我原来的院校人员配备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江南大学时我工作会相对简单一些。但来到建桥后,由于工作压力更大、对工作要求更高,我起初尚未适应新环境,身体也承受不了工作强度,不到一个月就生病住院。但后来逐渐地我就适应了建桥,了解了建桥文化,能游刃有余地面对工作上的各种任务。

还有一次,我们承担毕业典礼工作,我是毕业典礼工作现场执行导演,有一天早晨由于眩晕症发作,难以起床,但为了给学生呈现一场圆满的毕业典礼,我休息了半个小时左右,还是强忍不适赶到了现场进行彩排,成功地为毕业生们带来了难忘的毕业典礼。

建桥报:您负责学术社团,并让许多兴趣小组融入其中,能具体说说这些活动是怎样以点带面帮助同学创新创业吗?

张巍:我认为同学在参与社团同时,也一定要有益于他们的成长。

于是,我们提出成立学术性社团,给予社团政策的扶持、给予学生活动的平台——将单纯的文化类、体育类、娱乐类的社团发展为具有专业性的学术社团;通过社团的模式,规范地融入兴趣小组,令社团与兴趣小组和课堂取得“桥梁”作用。通过“第二课堂”(社团,兴趣小组)开展活动从而帮助到“第一课堂”,帮助同学们学习成才、创新创业。

目前发展的专业性社团已达到44个,每个学院都有相关社团组织。其中,机电学院的一个项目,获得全国“挑战杯”铜奖;商学院也有一个项目,获得上海市“挑战杯”银奖。

建桥报:您负责团学科技文化活动,请问您开展工作过程中,是如何培养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

张巍:从团学而言,团学学生更多是在重要的大型活动中起到服务作用。例如,科技文化艺术节已经坚持举办有十几年,每年三到五月这两个多月期间会有五到八千人次同学参与其中。而策划这些活动真正依靠的是学生组织,进行启动策划、组织、方案实施、总结等工作。在这个进程当中,学生团队的组织能力得到加强,他们自己也得到锻炼。

我在其中起到的是指导作用,给予他们完善和施行方案的思路。例如,敲定方案时给予他们意见建议,具体实施都由他们自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明白这些难点需要怎样考虑。

其次,这几年科技文化艺术节越办越好,多年来也积累很多成功经验案例,能帮助现在的同学参考。

建桥报:团学工作这些课余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张巍:团学四年工作、学习对同学将来融入社会有非常大帮助。团学更多锻炼的是学生的情商,使学生与人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能力等,都有全方面提升。

例如,同专业的学生在同样的层次下,到企业去应聘,他的反应能力会比其他人优秀一些,交流沟通、团队合作能力等也会更胜一筹。

我也了解过一些,我们团学的同学有过与名牌大学同专业的学生一起面试的经历。

名牌大学学生的专业能力可能更强一点,但是我们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更出色,而且专业知识虽然弱一点点但也很扎实,所以也有一些淘汰名牌大学学生,拿到岗位机会的案例。



发布时间: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