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从“教书匠”到“领队人”,初心不变

人物简介:王海燕,女,副教授。2005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2009年7月赴美国wingate大学研修,2014年赴澳大利亚QUT大学研修,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翻译。近年来在各类期刊杂志发表论文数篇,参与编写多部教材与教辅材料,主持3项上海市及校级教科研项目。在建桥工作已经有11个年头,现任外国语学院教学副院长、英语系主任,主要负责行政、管理等工作。曾多次获优秀教学奖及2014—2015学年清云奖。

人生格言: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和王海燕老师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雨后的傍晚。刚开完会的她正风尘仆仆地往办公室赶,见到我的第一眼,便问道:“给我打电话的小姑娘是你吧?快进屋里谈。”搬椅子、倒水、整理会议结束后的文件材料,干练、麻利的动作颇有一些“女强人”的风范。在王老师身旁就坐,我开口表明来意:“王老师,我想对您进行一个专访。在来之前,我已经将想要了解的问题发您手机,不知道您收到没?”王老师一边拿出手机,一边稍带歉意的回答:“不好意思,今天忙了一天,还没来得及看手机。”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大概是因为没有预先准备好问题的答案,使得整个采访过程更加轻松融洽。


不顾家人担忧,带伤坚守岗位

2014年8月,王老师不慎扭伤右手,本该请假好好休息的她却带伤坚守岗位。现在回想起那时的情景,王老师略带腼腆:“当时我刚从大英部调到英语系,从一个普通任课教师到负责英语系日常工作,说实话,这是一个挑战。身份的转换,需要我对所有工作进行重新适应,特别是在课程改革、人才培养计划等方面的工作,任务相对繁重,但为了不耽误工作,所以选择咬牙坚持。”王老师笑称,右手的受伤却意外“开发”了左手的潜能,在受伤后的半年里,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她竟学会了用左手吃饭和上课。虽然家人很担心王老师的身体状况,但对她的这份“坚持”表示理解和支持。


深入企业调研,制定培养新计划

社会需求和就业要求是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从2014年开始,在杨大亮院长的带领下,英语系着手制定“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教学计划,其目的是使专业及课程设置更加完善、有效,并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中,进行企业调研可为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提供重要依据,因此,王老师等一行人在寒假期间,主动深入企业,就英语商务方向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积极改进培养计划,认真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探索校企合作新机会。

通过调研分析,王老师发现商务英语方向的学生就业岗位群更趋向于民营、私人企业和外企;职业资格证书和相关证书在人才竞争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业生专业技能,尤其是动手能力亟待加强和提高;综合素质在人才要求中首当其冲,应着重培养和提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商务方向)在王老师的牵头下,重新调整了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为了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跟踪机制,英语系成立课程咨询委员会,进一步规范必修课程,完善选修课程;以“2+2”人才培养模式为基本框架,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为增强学生务实操作能力,通过加强产学合作,使专业课程与相关产业紧密联系,使课程教学社会化,利用产学双师、服务学习、专业实务讲座以及专业实习等规划训练,建立立体化、层级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更加重视挖掘、共享校内实习资源,建立情景实训基地和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多渠道的实习与实践机会,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与职场无缝接轨。

王老师介绍到,目前课程改革后的英语系有三个培养方向,分别为:国际商务 国际乘务和英语教育。另外,除了与美国西俄勒冈大学联合培养3+1的项目外,王老师作为项目接洽人还积极寻求与美国协和大学推进合作,其目的是为了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重视“创意创新”,积极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据了解,外国语学院现在实行“六人行导师制”,即每一个老师负责六个学生,帮助学生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在2015年,我校英语系专四过级率达71.1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居上海市民***院校第一。去年,王老师还成功参与举办外语节,该项活动受到师生欢迎。王老师说:“第一届外语节是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组织的,是将学习和实训相结合的一次创新尝试,反响还不错,今年还会继续举办。”活动中涉及的英语演讲、配音、歌咏以及猜谜等小游戏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让学生走出课堂,培养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当然,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王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平日常规的晨读计划,上课手机入袋举措,英语角、配音社等社团活动均条不紊地开展。


不忘“教书匠”本职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只有提升教学专业素养、累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成果才有说服力。课上,王老师教学严谨、认真负责,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分小组的形式,让同学们学会思考,学会提问题;课下,她对学生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 ,喜欢与学生交流和沟通,遇到有困难的学生常主动找其谈心,广受同学好评。她总是自觉将“育人”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不断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在她的帮助下,很多学生逐渐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王老师说:“其实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绝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原先基础差,在没有及时得到帮助的情况下,才会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作为老师一定要打开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端正正确的学习态度,很快你会发现,学生们很有想法的,进步也是很快的。”王老师随和谦善的性格让她深受学生喜爱,不仅年度评教均位列学院前列,还常常收到学生贴心的问候。

有一次,几位女同学为她织了一条围巾,王老师直言,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这份感动,每每会想起来,还是很暖心。当然,也有不少已经毕业的学生还和王老师保持联系,有的交流工作近况,有的咨询考研准备,有的请教生活疑惑。王老师时常勉励学生:“拼搏是年轻的标签,大胆去创造,就有无限可能。”看到学生们发展顺利,王老师更加坚守“教书匠”本职。


怀感恩之心的“领队人”

作为院系负责人之一,王老师需要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调动老师工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建和谐向上的集体,所以她给自己的定位是“纽带”,认为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就是为更多的师生服务。从一年半的英语系主任到现在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老师很感谢领导、同事的帮助与信任,她说:“自己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优点,比如:凡事有原则、公平做事、说话算话、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等等。同时十分感谢领导、老师们配合、支持自己的工作,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家相互学习进步,努力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的课程改革方针,坚持走产学结合之路,培养适应21世纪国家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本科英语人才。”

王老师坦言,自己来建桥已经有十一年了,可以说是同建桥一起成长的。在建桥,她渡过了人生中一段极其美好的时光,与学生在一起,她是快乐的,仿佛自己永远年轻;与同事、领导在一起,她是感恩的,因为在相处过程中,她总能自己看到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她表示,自己把在建桥的工作当作一项人生事业来完成,愿意发挥自己微薄的力量奉献给建桥。                      


发布时间:2016-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