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桥”的周英芬

她为缩短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差距而求索。
她建立起让学生离开教师和课堂照样能有效学习的模式。
她说,为师者最基本的,是要与学生形成真正的心灵相融。

 

     2011年7月9日,本市高职院校各路教学高手齐聚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在首届“中诺思杯”经管类专业教师说课竞赛上“比剑争锋”。这天进行的是决赛。周英芬站上赛场讲台,现场说课《国际贸易实务》,她的校企合作课程教学模式赢得满堂喝彩。她获得这次竞赛的一等奖。这个奖的名至实归,在于揭示了建桥学院的周英芬老师的“建桥”之道—— 


课堂上,她按企业之需建“桥”

    周英芬2006年到我校任教前,已有15年在河北外贸学校和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任教经历,主讲了10多年的国际贸易实务,她一直在探索怎样把学校的“教”和企业的“用”结合起来,缩短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差距。“一直以来,高校培养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差很大。”她说,企业很看重大学毕业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高校教学为什么不在这方面多下工夫呢?
    我校的“应用型”办学定位,我校的“三优化”教改理念,让周英芬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她决定从《国际贸易实务》入手,这是她任教的专业核心课程,以这门课程做教改“试验田”,她有把握。她首先想到的,是借企业之力来培养适合企业岗位需要的学生,因为这样做,学校的“教”就不会和企业的“用”脱节了。
    周英芬开始了她的跑企业之旅。从浦东到浦西,从市郊到长三角,她和她的课程团队成员一起,走访相关企业,了解岗位需求。2007年至今,他们共跑了10多家企业,最后与4家企业建立起固定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从事不同行业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活动,是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舞台。周英芬他们一抓不放,与这些企业进行了多次接触和洽谈,从最初一门课程的合作开始,慢慢扩展到现在整个专业的合作。
    校企合作课程教学模式就此有了雏形。
    一开始,周英芬还只是在一门课程上进行探索。她想做的,仅仅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企业、让企业家走进课堂,以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对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到底需要掌握些什么有一个直观地理解。她的课程设计带有一种突破性质。第一节课,她没有在课堂上,也没有自己讲,而是把学生带进企业,由企业安排教员,给学生讲解国际贸易的流程。根据课程进展情况,周英芬还会定期让学生参观合作公司的工厂,学生下车间,进配送中心,看样品间……了解企业生产的整套流程。在整个学期的课程教学中,周英芬一般要安排三次到四次课程,由企业的高管直接向学生授课。课程内容直接来自于企业实际运营,都是些鲜活的案例,学生听后直呼过隐。以往那种从理论到理论的课堂教学,经周英芬这么一改,因其直观性,使学生对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
    渐渐地,周英芬把这种探索扩大到整个专业教学计划。校企合作课程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按适合学生需要、适合企业需求的思路,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及课程的实践项目,适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周英芬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组织课堂教学,除了定期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授课外,她还特别重视情景的创设和气氛的营造,或以项目驱动,或以任务引领,让学生自己在动口、动手中,掌握从事国际贸易的“生意经”。
     校企合作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企业非常乐意为他们提供实习岗位,直到选用他们中的优秀毕业生。
    学生从开始的走进企业、认识企业到最后的顶岗实习、走进企业,这是周英芬始料未及的。“做好眼前的事,未来的事自然水到渠成。”她说。

 

(图为 周英芬在课堂上)


课余时,她借网络之力建“桥”

     课程教学,从以前的缺乏企业支持到现在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周英芬对创新教学的一个探索,不但解决了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难题,而且缩短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期,培养的人才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
     探索与创新是无止境的,周英芬又有了新的思考。这个思考,基于她已经考虑到的一些现实:课内,学生听她讲课、听企业家讲课,还被安排去企业参观或实习,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很饱满。那么课后呢,他们在干什么?如果他们有疑问的话,应该如何解决?如果他们觉得课堂内容还没完全听明白,又该怎么办?能不能通过一种方式,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让学生的课余学习同样饱满?
    有想法,就会有做法。周英芬开始尝试建立一种让学生离开教师、离开课堂照样能有效学习的模式。
    2009年,学校“基于无线网覆盖的数字化课程中心”项目,作为本市民办高校教学高地立项建设,次年3月课程中心便开始上线,4月就正式运行。学校数字化课程中心的建立,使周英芬想尝试建立的教学模式有了实现的可能,她的《国际贸易实务》是全校第一批上线的网上课程,如今已列在学校数字化课程中心点击排行榜的首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网站运行1年多来,我们发现,所有学生基本上都会登陆课程网站搜寻资料、下载作业。”周英芬列举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延伸课堂教学的好处:第一,弥补了课堂教学课时的不足,学生可以在网上继续消化所学知识;第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可以上网查询、下载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之后在网上提交;第三,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网上批改作业,在网上进行考试,在网上答疑解惑,在网上发布消息,在网上发起论坛,使课程网站成了全天候课堂。
    打开周英芬创设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网站,栏目琳琅,图文并茂,给人一种开放式感觉。网站设有师资队伍、课程描述、教学成果、教学资源、教学录像、教学资料、实践实验等栏目,凡教学课件、案例资料、章节练习题、学生课程设计等内容,都可以在相关栏目中找到。网站还设有教学评价和师生互动栏目,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评教和互动的平台。在课程网站首页上,设有一个周老师留给学生的公告栏。9月16日出炉的公告,是告诉学生新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已挂到网上,提醒学生下载预习。
    经过不断地更新、充实和完善,周英芬的课程网站现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字化教学模式。这个模式,以国际贸易实务理论课程教学为主线,纵向延展2周时间,进行国际贸易的集中教学实践;横向利用课程网络平台,让学生随授课章节自主学习和巩固。通过这种模式,达到了课内教学与课外练习的结合,也达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师生间,她以慈爱之心建“桥”

    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凡听过周英芬课的,都这样评价道:她讲课,如阵阵和风,不疾不徐;如丝丝细雨,润物无声。之所以会给众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全因周英芬拥有对学生的一颗爱心。她认为,没有 爱就没有教育,为师者最基本的,是要对学生不但爱得深沉,还要爱得真切,爱得全面,与学生形成真正的心灵相融。这种爱,包括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和关心学生。
    有几个故事,很能说明周英芬是怎样在师生之间建起心灵沟通之桥的。 
    先说刘大磊的故事。刘大磊同学来自山东,说话做事直来直去。有一次,他气冲冲地来到国际商务教研室,冲着一位老师拉大嗓门说:“老师,你不公平。我认真听课,认真做作业,怎么给我这么点分。”这位老师也不示弱,一来二去两个人就急了。周英芬一看,连忙上前调解。她了解到,刘大磊同学各门课程成绩都在80分以上,只因这位老师的一门课平时测试成绩低,导致总评不够80分,便无法获得奖学金。刘大磊不服,为什么有些同学测试不如他,分数却比他高,他要找老师讨说法。周英芬做了两件事,第一,她批评刘大磊说,有想法可以和老师沟通,不能凭自己主观武断就轻易说老师不公平;第二,她与那位老师一起,向刘大磊解释了判卷的原则,消除了他的误解。矛盾解决了,周英芬也与刘大磊交上了朋友。刘大磊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现正在上海政法学院接受培训学习,不久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平日里,他会经常问候周英芬老师,只要换手机号,总会发一个给周老师。 
    再说郑慧的故事。郑慧同学家在外地,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很想在上海找到份工作。周英芬主动揽下了这件事。她带着郑慧同学,介绍了一家又一家企业,推荐了一个又一个岗位,最后,因为周老师的关系,郑慧同学终被校企合作单位——上海西美工具进出口有限公司录用。郑慧同学也很争气,干得不错,现已成了这家公司的高级业务助理,独立负责外销业务。去年1月,周老师特意请郑慧同学来校,代表合作单位为09级国际商务专业学生上了一堂“钻头出口业务流程”课。在这堂课上,看着自己一手培养的学生从容不迫、侃侃而谈的神情,周英芬的眼睛湿润了……
    还有朱俊宇的故事。大学二年级时,朱俊宇同学突然迷茫起来,产生了厌学情绪,执意休了学。真的休学了,期间,他却体会到了没有学历、没有一技之长的难处。他又再一次回到学校。周英芬发现,经过这次休学,朱俊宇同学有了些变化,他听她的《国际贸易实务》课非常用心,他对周老师说,原来不太学得进去,现在才觉得这门课非常有意思,非常管用,所以他经常是第一个进教室的。可是,有的时候,他会因为不喜欢某门课程老师的教学方法或教学内容,上课就不愿意学,心情也会受到影响;有的时候,他又会对学校的管理方式有看法,心情不愉快……每每遇到这些问题,他就会找到他最信任的老师周英芬聊一聊,听一听周老师的开解。他经常是来时一脸焦虑,走时带着灿烂的笑容。注意到他情绪容易波动,周英芬在校园里每次碰到他都要关心地问一句:“朱俊宇,还好吗?”当发现他情绪焦虑时,还会主动约他谈一谈。思想转变了,学习的动力足了,朱俊宇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课堂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基本吃透了,还把课程网站中的全套练习题自己打印出来后全部完成,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找周老师讨论。功夫不负有心人,《国际贸易实务》期中考试朱俊宇得了100分。在周英芬到校任教的5年半以来,朱俊宇是唯一一个在课程中得满分的。 
    朱俊宇学习越来越出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临近结束时,按教学计划有一个课程设计班级比赛,朱俊宇的小组进入了年级决赛。周英芬正为他高兴,却不料,临近比赛时,朱俊宇作为主讲人却说要放弃决赛。周英芬立即问原因,一位同学当着全班的面说:“朱俊宇说你不重视他,不来了。”原来,在朱俊宇介绍他们组的设计内容时,周英芬和评委就评选之事交谈了几句,没有全神贯注听他讲解,他生气了。晚上,周英芬给他发了一条短信,信的内容大致是:因你比赛时我没有认真仔细地听你的演讲,向你道歉。对你们组的表现我们所有评委都认为很优秀,你个人尤其突出。当时与其他教师交谈几句是因为要确定参加决赛的组别,希望在决赛时能看到你的身影。很快,朱俊宇回复了短信:谢谢老师关心,我一定会参加决赛并好好表现。果不其然,他们组获得二等奖。2011年7月,经过学校层层筛选,朱俊宇作为选手之一,代表学校参加第四届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竞赛,荣获个人二等奖;他和另两位同学一起,在这个赛事中,为学校赢得团体一等奖的荣誉。
     就是这样一位曾经想过休学的学生,在全国性赛事中获了奖,是周英芬用自己的爱心让他飞起来的。在同一个7月,周英芬也与她的学生一样,获得全市高职院校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相信她今后还会飞得更高。

(图为  周英芬作为本高职高专中青年骨干教师赴新加坡培训)

发布时间:201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