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徐布克

 

徐布克

 

    他有企业经历,最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专业;
    他有高校经验,最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需要什么样的老师。
    他的“在模拟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给学生留下“非常美好的回忆”。


    学校体育馆内,新生开学典礼。
    徐布克站在铺满鲜花的讲坛前,代表全校教师向新生致词。面对台下3000多双充满期待的目光,徐布克用5分钟时间,诠释了包含他全部心愿的8个字: 共同建桥,顺利过桥。
    这是2009年9月14日,距徐布克进校任教已有5年。他很喜欢“建桥”这个校名。“学校这一头,市场这一头,当中建一座桥,让学生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徐布克一直在这样做。他是高级工程师,有能力带着学生用双手“共同建桥”;他又是高校教授,有办法帮着学生用智慧“顺利过桥”。

    发挥自身理论和技能双重优势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也就选择了责任与艰辛。也许,我们的名字不会名垂千史,但我们会骄傲地说:“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将在一批又一批学生身上得到延续和永生!”
         ——2009年9月,徐布克在他的教学网站中的“版主博克”留言

    2011年4月的一个双休日,信息技术系组织教师去舟山春游,有人将徐布克在海岛边生吃螃蟹的景象摄入镜头。哈哈大笑间,徐布克那种爱尝试、爱动脑、爱创新的习性也自然流露出来。
    早在2001年,佩戴上校军衔的徐布克,作为部队实行退役制后的第一批退役军人,上了当时的《解放军报》,报道称他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部队工作了20年,他领衔研发的“海军指挥自动化信息系统”还获得1999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最终选择退役,是他那种骨子里“想尝试”的原动力在驱使。
    徐布克到了地方。他先在上海一家航空科技公司任总工程师,以后又回老家舟山,创办一家软件开发公司。短短两三年间,他频出成果,独自研发的十多个项目运用于不同行业,其中多项拥有国家软件著作权。事业正盛,但他还是想尝试,想体验不同环境下人生价值的实现,他又把目光投注到另一个领域——高校。
    “建桥学院的感恩理念和应用型定位,与我的想法和我所能做的,比较吻合。”徐布克说。2003年11月,一个寒冷的中午,徐布克赶到学校应聘已是11时了。人事处的两位同志为接待他,竟然忘记了吃饭;信息技术系的汪燮华主任,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饿着肚子,楼上楼下带着他参观系里所有的机房。“我们缺‘双师型’教师啊!”学校求贤心切,这让徐布克心里暖暖的。多少年后,他都难忘这一幕。
    在部队,在企业,以及期间在一些高校任兼职教师,徐布克一直是IT行业的“弄潮儿”,他最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凭借自己对市场的敏感度和洞察力,他一到校,就做了两件事,一件是,着手课程和课程群建设,使之适应市场需要。他重新组合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第一次引进《.NET程序设计》课程,同时设置其前序课程《软件分析与建模》,以解决“为何编码”、“如何架构”等问题;设置其后续课程《软件测试方法》,以解决“编码质量如何保证”的问题。另一件是,采用案例教学法,以适合学生需要。他引进4套代表市场主流的信息应用技术,结合具体案例,训练学生在不同计算机语言、不同运行环境、不同数据库和不同应用模式下开发项目的能力。不少教师评价说,他做的这两件事,从课程建设到教学方法,对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有企业经验,所以能根据生产所需,发挥自身理论和技能的双重优势,使学生活学活用,教学生动脑动手。”徐布克的同事这样夸他。他却不这样看,他说:“我出生海岛,动脑动手是海岛儿子的天性,上大学前我还在乡村学校当过代课教师,在工厂当过机修工,我教的学生实际是在延续我的这种天性。”
    2009年11月16日,宝钢教育基金设立二十周年庆典暨宝钢教育奖颁奖大会在上海宝钢人才开发院举行。徐布克到会领奖。宝钢教育基金是由教育部主管、宝钢集团独家出资的非公募型基金,以“奖掖优秀人才、力行尊师重教、推动产学合作、支持教育发展”为宗旨,共设5个奖项,每年评颁一次。徐布克因为他“双师”素质的教学实践,而荣获其中的“宝钢优秀教师奖”。

    不能使“程序设计”仅仅成为“语法验证”

    我在教学中体会到,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复杂的软件知识、主动地培养WEB开发能力,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自从ASP.NET MVC推出后,我就一直在努力并积极地研究该技术,并通过与WebForm技术的比较研究后发现:在Web开发上,ASP.NET MVC能够体现出一种“简约性”,这种特性将对WEB开发类的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
                ——2010年8月,徐布克在一篇论文中提到教学创新

    “老师,我怎样才能把这张图片放在网页上?”“老师,我编写的代码怎么老是连不上数据库?”徐布克的课堂,学生提问是常事,这也是徐布克追求的课堂效果。他说,学生提问,说明他在想问题,想问题说明他对这门课慢慢有兴趣了,而兴趣恰恰是最好的老师。
    徐布克从他的学生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考入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本科毕业入伍后,他又在国防科技大学数学与系统工程学系继续深造,直至1994年研究生毕业。尽管当年的学习条件远比不上今天,但丝毫不妨碍他对计算机兴趣的萌生,并最终走向痴迷,以至于终身从事此行。他的学习、工作经历让他体会到,要让学生有兴趣,首先得教会他们动手做;教会他们动手做,得从最简单的入手,让他们在“做”中获得成就感。
    他选择了“.NET程序设计”。这是2004年初的事,距离2000年微软发表.NET新技术架构仅4年。当时许多高校都还没有开出这门课。徐布克将它引进学校,是因为他敏锐地看到,这一新技术,是继DOS应用平台、Windows应用平台之后的第三代应用平台,即互联网应用平台。利用.NET技术架构,既可以开发桌面应用,又可以开发WEB应用,还可以开发移动嵌入应用;既可以编码,又可以设计,还可以测试。.NET技术作为今后市场上主流的软件开发和运行平台,学生掌握了它,也就掌握了就业的主动权。
    对学生有用的东西,就应当教会他们运用。徐布克为《NET 程序设计》课程设定了教学目标,即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让学生具备“依据软件的分析和设计模型,利用.NET技术及其主流架构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知识和能力。
    “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徐布克深有体会,只讲原理是学不会程序设计的,不能使“程序设计”仅仅成为“语法验证”。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必须和技能相统一。徐布克开发了一个叫作“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项目,它的简单实用,很对学生味口。把这个案例拿到课堂上,遵循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从对这个项目的需求开始讲起,到最终完成项目开发交给用户使用为止,其中穿插若干个相对独立、逐步进展的任务,以此组织知识点。讲课时,对每一个任务,徐布克都是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明确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在.NET Framework基础上,运用Visual Studio 和一种主流的.NET 语言,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接着再利用面向对象的封装、继承和多态等诸多特性,实现已有的设计模型。这种步步为营、逐步进展的讲课方式,给学生持续的动力、兴趣和成就感。
    徐布克把这种教学方法,概括为“思路+步骤+表达”。他通常依据项目开发的需求组织教学,项目又由具体任务组成,通过任务带动关联知识的学习,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期初,他会在班级组成若干个开发团队,每个团队有2~3 名学生,各自选一个项目,在一个学期的时间段内,这些团队通过课内实验和课外活动,完成编程任务,而他们所需的理论知识,以及对软件工程原理的把握,则通过听课、研讨和上网等途径弥补。
    2007年,《.NET程序设计》课程,列入上海市精品课程。

    给学生留下非常美好的回忆

    学计算机的,就不应该“懂语法不会编程,懂编程不会开发”,企业也不欢迎这样的毕业生。为避免这种隐患,我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实施“在模拟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011年3月,徐布克在一次课程说课中演示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之所以会成为徐布克教学的“重头戏”,是因为过去发生在他身边的两件事给他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个记忆,抹之不去,却常使他暗自警示:绝不能让我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那种“懂语法不会编程,懂编程不会开发”的动不了手的摆设。
    那是2002年的“五一节”,徐布克因为一个员工的疏忽而全无节日愉悦。他所在的公司接手舟山海洋渔业局一个项目,为渔船出海做一个海陆通信转接系统。公司新来一个大学生,自我感觉很好,项目交给他做,已经两个月了,这天是交付最后期限。节骨眼上出毛病了,他交不了差,这把徐布克急得,为他“擦屁股”事小,砸了公司的牌子事大。这是一件事。另一件,还是徐布克在部队的事。上世纪90年代末,他所在的某海军基地,来了一位硕士生,很稀罕,大家都把他当宝。谁都没料到,这块宝,中看不中用,徐布克和他共事,感觉他基本派不上用处。这两件事,给徐布克很大震动: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
    徐布克开始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他有优势,因为他手头有不少项目,他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做项目,让学生在模拟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他相信,学生时代就耳濡目染、亲历亲为项目开发全过程,这样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肯定管用。
    “蓝焰营业系统”,是徐布克为浙江省舟山市蓝焰燃气公司开发的软件项目。这个项目承担舟山市燃气用户在各银行网点和燃气公司营业厅付费等相关业务,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应用至今已有8年。在不断地对这个系统进行升级、更新过程中,徐布克发现,这难道不是一个成熟的教学案例吗?他把这个项目带进了课堂。自己动手开发,激起学生们的积极性,个个跃跃欲试,他们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模拟进行新模式应用开发。2010年11月16日,徐布克的教学网站发布07级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仅一个班级就有10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涉及“蓝焰营业系统”的开发。这10名学生承担了其中若干子任务,包括“瓶装液化气营业系统”需求模型、实现模型和设计模型,以及“网上营业厅”收费子系统设计、抄表子系统设计、用户管理子系统设计和开户子系统设计。这次毕业设计,学生们采用的,是适用于软件分析和建模的统一建模语言UML,以及微软新近发布的用于开发互联网应用的最新技术框架ASP.NET MVC。徐布克对他们很放心,“他们现在就能用这种语言和技术,今后会有作为的。”
    再看07级本科一班的期末集中“软件开发”课程设计成果。全班49名学生,交出的49份设计报告书无一雷同,设计内容全与社会服务相关,其中的奥运火炬传递、世博场馆分类、银行卡管理、市政组织、税金缴纳等,都表现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操作性和适用性。何燕菲同学的课程设计,是基于B/S应用模式,设计参观世博场馆的最佳路线,她在设计报告书中留下自己的设计感言:“经历是一份拥有,这次课程设计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 
    同所有的学生一样,这段“非常美好的回忆”,是徐布克老师给他们留下的。

 

发布时间:2011-06-09